囯产香蕉97碰碰碰视频在线观看,宝贝把腿张开我要添你下边,jαpαn丰满人妻hdxxxx,av片在线观看,yy111111少妇影院无码

返回首頁

2013年兩岸軍事關系六大看點

2013-12-27 15:03:50

鐘厚濤

鐘厚濤,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北京大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后、盤古智庫研究員。曾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俄勒岡大學、香港大學等校訪學。主持或參與社科基金等項目五項,出版各類著述七部,在中國、美國、加拿大等發(fā)表論文四十余篇。長期擔任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電臺、鳳凰衛(wèi)視等媒體時事評論員。

    作者 鐘厚濤

    相較于兩岸經濟關系的突飛猛進以及兩岸文化關系的日益熱絡,兩岸軍事關系的進展顯得有些步履蹣跚,雙方直到近年才開始有所互動。但經過短暫幾年的預熱鋪墊,2013年的兩岸軍事關系呈現(xiàn)出一個加速度運動的發(fā)展態(tài)勢,臺灣退役將領首次訪問中央軍委,兩岸退役將領首次公開地共同探討兩岸軍事安全議題,臺灣“政軍推演”不再以大陸為“唯一假想敵”等等,所有這些都顯示兩岸軍事關系正在朝著良性軌道上邁進,未來兩岸何時結束敵對狀態(tài)并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值得期待。

    一、臺灣退役將領首次訪問中央軍委,開創(chuàng)兩岸軍事交流先河

    2013年5月10日,由臺灣前“總政治作戰(zhàn)部主任”許歷農率領的一批退役高級將領,飛抵北京展開為期8天的“和平之旅”。期間,臺灣退役將領獲得了中央軍委、全國政協(xié)和國臺辦等多位領導的親自接見,并相繼參觀了國防大學、北京軍區(qū)等重要單位。

    此次來大陸訪問的臺灣退役將領在島內都具有較高地位,除許歷農曾任“總政治作戰(zhàn)部主任”外,還包括臺灣前“副參謀總長”程邦治、前“陸軍總司令”陳廷寵、臺灣防務部門前副指揮官王文燮、“軍事大學”前校長夏瀛洲、前“總政治作戰(zhàn)部”主任曹文生、前“聯(lián)勤司令”季麟連等7位上將;以及前“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沈方枰、前“空軍副司令”李貴發(fā)、前“軍事大學”副校長兼“戰(zhàn)爭學院”院長王春江等7名中將。

    臺灣退役將領直接到大陸最高軍事領導機構——中央軍委和大陸最高軍事學府——國防大學展開訪問,標志著兩岸軍事人員的交流已經由初期民間互訪的低級階段升級到了目前的高級階段,具有重要的開創(chuàng)意義。

    二、兩岸退役將領首次公開地共同討論軍事安全議題,初步搭建了探討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重要平臺

    2013年兩岸退役將領的民間互動相較往年更趨頻密,雙方相繼合作舉辦了第五屆“黃埔情”海峽兩岸退役將軍聯(lián)誼等多場活動。其中最為外界關注的則是6月24日兩岸退休將領與學者在北京舉行的“筑信研討會”,這是兩岸退役將領第一次共同地、公開地討論兩岸軍事安全議題。雙方分別就兩岸軍事互信與政治互信的關系、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阻礙因素及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具體內容等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會后雙方達成“北京共識”,指出,在目前兩岸尚未統(tǒng)一的特殊情況下,兩岸應以人民福祉為最高追求,不斷強化溝通交流,謀取各種有助于雙方建立互信的軍事安全行為,逐漸化解彼此在軍事安全上的疑慮,并在維護中華民族海域權益上展開密切合作。未來兩岸應以中華文化的止戈與立信精神及同為一家人的理念,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和提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作出進一步安排。

    中華文化發(fā)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對于“筑信研討會”的重要意義曾這樣評價,“兩岸退役將領共同召開研討會,這為雙方進行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的對話開啟了重要一步,也為兩岸探討軍事互信機制建立了重要平臺”。

    三、臺灣“政軍推演”不再以大陸為“唯一假想敵”,有助于兩岸早日結束敵對狀態(tài)

    近年來隨著日本非法將中國釣魚島“國有化”的鬧劇上演,以及菲律賓公務人員暴力槍殺臺灣無辜漁民的悲劇發(fā)生,越來越多的島內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真正對臺灣構成巨大威脅的其實并非大陸,而是周圍的日本、菲律賓等國。在這種大的背景之下,島內開始興起一股反思的浪潮,臺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曾復生等都高聲疾呼,主張臺灣不應再抱殘守缺地堅持以大陸為“唯一假想敵”。

    島內民間呼聲也逐漸獲得了馬當局的正面回應。2013年5月28日,馬英九進行了2008年上任以來的第三次“政軍兵推”。據(jù)負責統(tǒng)籌策劃的臺灣“國安會”對外透露,這次“兵推”不再以大陸為“唯一假想敵”,而是包括釣魚島海域發(fā)生武裝沖突,菲律賓、越南等國對臺灣的“領?!薄ⅰ邦I空”展開侵犯等突發(fā)事件。臺灣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周志杰教授認為,馬當局的此次“兵推”具有重大意義,為未來兩岸的進一步合作留下了巨大空間。

    2013年6月,臺灣“監(jiān)察院”發(fā)布的一份報告同樣顯示,臺灣軍方以往把大陸當成“唯一假想敵”的用兵思維存在著很大誤區(qū),臺灣未來應及時轉變,根據(jù)東海與南海情勢變化的新局勢,早日調整戰(zhàn)略部署。

    盡管臺灣調整以大陸為“唯一假想敵”的政策只是初見端倪,但卻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未來兩岸若要真正展開政治協(xié)商或政治談判,首先涉及的一個核心問題必然是如何結束兩岸敵對狀態(tài),而要想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tài),臺灣方面停止以大陸為“唯一假想敵”或許將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簡單來說,臺灣不再以大陸為唯一假想敵,有利于兩岸盡快結束敵對狀態(tài),而兩岸結束敵對狀態(tài),又有利于兩岸展開政治協(xié)商,進而簽署和平協(xié)議。

    四、在東海防空識別區(qū)議題上互釋善意,展現(xiàn)兩岸軍事互信已經具備一定基礎

    2013年11月23日,大陸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qū)時,對臺灣釋放了巨大善意,未將臺灣實際控制的澎佳嶼島嶼覆蓋其中。而對于與臺灣防空識別區(qū)小范圍重疊部分,大陸也充分考慮了臺灣同胞的感受,既未派軍機飛往此一區(qū)域,也未對飛到這片區(qū)域的臺灣軍機進行喊話或者攔截。對此,島內輿論多持正面肯定意見,認為這是大陸在向臺灣示好,是對臺灣的一種尊重。

    對于大陸展現(xiàn)的善意,馬當局有所心領神會,并在大陸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qū)的第一時間就竭力自我控制,避免升高與大陸的行動對立,主張通過對話解決爭端,呼吁相關各方擱置爭議,尋求共識。馬英九還親自出面定調,聲稱大陸做法不涉及“領空”問題,更與“領土”和“主權”無關,而且還特別強調大陸所劃防空識別區(qū)與臺灣所劃防空識別區(qū)重疊范圍有限,不會影響臺灣軍隊的正常演習訓練。

    與此同時,馬當局還沒有盲目追隨日本等國,而是遵守通行慣例,主動向大陸表示愿意提交飛行計劃。不但如此,馬當局對美國也沒有完全亦步亦趨,而是保持了一種冷靜克制的立場,這與美國在大陸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qū)后馬上就派出B-52轟炸機強行闖入相比,構成了巨大反差和鮮明對比。而且在許多具體措施建議上,馬當局也沒有刻意與美國保持同一步調。例如,美國空軍參謀長威爾士要求大陸與相關各方必須展開多邊對話,而臺灣則提出大陸應該與各方展開雙邊對話。相較而言,多邊對話容易將問題國際化和復雜化,而雙邊對話則可以更加務實有效地解決問題,顯然雙邊對話更符合大陸的戰(zhàn)略要求。而臺灣能夠提出通過雙邊對話而非多邊對話來解決問題,也說明馬當局對于大陸是保持了一定的善意考慮的。

    五、臺灣當局拒絕與美日聯(lián)合對遼寧艦進行監(jiān)控,有利于兩岸軍事互信的進一步深化

    遼寧艦11月28日通過臺灣海峽進入南海時,有意選擇公海作為航行區(qū),并未越過臺灣海峽中線,也未對臺灣造成任何刺激或挑釁。但即便如此,據(jù)相關報道,遼寧艦通過臺灣海峽時,日本和美國曾秘密與臺灣當局接觸,希望能形成一個“接力棒”式的監(jiān)控網(wǎng)絡,但馬當局以遼寧艦是“無害通過”為由,直接拒絕了美日的無理要求。此事在島內一度引發(fā)爭議,民進黨“立委”蔡煌瑯等就認為這說明臺灣的“國防部”一看到大陸就“卑躬屈膝”,馬當局態(tài)度應該“更加強硬”,并向大陸表達“嚴正抗議”。而國民黨“立委”林郁方等則認為馬當局的做法是穩(wěn)妥恰當?shù)?,因為遼寧艦走的是公海,而且并未經過臺灣的“警戒區(qū)”。這一事件有兩大看點:一是面對美日的強力施壓,馬當局終于敢于“說不”,拒絕凡事不問原則就對美日言聽計從;二是面對民進黨的無理取鬧,國民黨敢于強力反擊,而且逼迫民進黨理屈詞窮,啞口以對。

    六、臺灣與美國全年沒有簽署新的軍購協(xié)議,兩岸軍事互信減少一重要障礙因素

    2013年雖然美國向臺灣交付了阿帕奇戰(zhàn)機等多種先進武器,但這些武器基本上是前些年臺美之間早就已經簽署完畢的,今年不過是履行前些年的合同而已?;仡櫿麄€2013年,雖然臺灣多次提出請求,美國國會等機構也多次鼓噪,但臺灣與美國之間并沒有簽署新的武器購買合同。眾所周知,美國對臺軍購向來都是中美之間的一個敏感話題,也是兩岸之間建立軍事互信的一個重要障礙。2013年美國對臺軍售的一度中斷,也為兩岸夯實軍事互信基礎排除了一個巨大的障礙性因素。

   所謂兵者,詭道也。由于軍事議題特有的神秘性與重要性,兩岸軍事安全層面的交流近年來一直在低速檔位上運轉。但2013年的兩岸軍事互動顯示,雙方已經跨出了極具關鍵性的一步。未來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建立,有利于臺海局勢的和平穩(wěn)定,有利于兩岸關系的發(fā)展改善,有利于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維護。期待著2014年兩岸能夠繼往開來,在已有的互信基礎上乘勢而上,進一步強化兩岸軍事互信,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推動中華民族早日實現(xiàn)偉大復興。(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wǎng)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