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泉州富美宮蕭府太傅的環(huán)臺繞境活動被民進黨當局污名化成“統(tǒng)戰(zhàn)”,臺陸委會隨即一副磨刀霍霍打算從嚴查處的政治姿態(tài),不免引發(fā)島內宗教界集體交流恐慌潮。然而這并非陸委會首次發(fā)難,而是自臺當局領導人賴清德上臺后尋求打擊兩岸宗教交流的又一力作。
回顧去年4月,即將上任的賴清德尚夸夸其談:“期待大陸要有自信,要愿意面對臺灣民眾托付的民選合法當局,這樣才是兩岸交流正道?!?/p>
賴清德要大陸“自信”,自己上任后的真實作為卻盡喪自信、備顯心虛,反而暴露民進黨執(zhí)政自詡的臺灣政治優(yōu)越性、體制優(yōu)越性、文化優(yōu)越性不過就是空洞無比的政治宣傳,而非堅定不移的政治信仰,稍一遇大陸的交流測探,就有如玻璃心般碎成一地,自信盡失趕忙閉關自守的駝鳥心態(tài)表露無遺。
證據在于,賴清德于去年8月赴廟參拜時,當場告誡宗教界“不要被拐、被招待”、嚴防大陸“宗教統(tǒng)戰(zhàn)”。更“言出法隨”,不久臺內政部門就聲稱獲民眾檢舉,“臺灣省道教會海峽青年團”以宗教交流名義吸收臺灣青年加入,將查明后移送法辦絕不寬貸。賴又在今年3月赴臺東天后宮參香時,再度宣稱“大陸所有宗教交流都有統(tǒng)戰(zhàn)目的”。
結合此次富美宮事件,賴當局這套針對宗教交流的壓制組合拳打得震天價響,對宗教界與廣大信徒的政治警告意味不可謂不濃厚。只能說又是一種“販賣恐懼”的統(tǒng)治伎倆,旨在洗腦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敵視與疏離。
猶記得蔡英文與賴清德曾先后提及“戰(zhàn)爭恐懼”一詞,意有所指地呼吁政黨及政治人物“不要為了選舉利益,販賣戰(zhàn)爭恐懼,甚至用恐懼來煽動臺灣民眾”。但觀今賴清德當局一系列打擊兩岸宗教交流的手段,亦使人質疑此舉是為執(zhí)政需要、選舉利益而生,對島內民眾強行販賣“統(tǒng)戰(zhàn)恐懼”,進而利用恐懼來進行“恐懼管理”,迫使民眾主動放棄臺灣“憲政”體制所賦予的宗教信仰自由。
民進黨當局擔心卻沒敢明說的是,散布臺灣各地的宮廟系統(tǒng)及其百萬信眾,確實是一股堅實的“地下政治勢力”,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地方選舉、民意代表選舉乃至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的氛圍與結果。這種宗教力量自古就不為統(tǒng)治者所喜,如其不能為民進黨所用,適度敲打就成為必要的統(tǒng)治手段。
又懼于如此龐大的宗教族群,一旦兩岸交流頻繁,反而加深其對中華文化及祖源的歸屬認同感,必將嚴重動搖鄉(xiāng)間基層對于民進黨長期灌輸的“臺灣價值”基礎,最終導致政治信仰體系崩壞。這將讓民進黨完全不可忍受,因此必須在認同火苗竄起之前就予以撲滅,此恐為賴當局一系列壓制宗教交流行動的真實動機。
自1980年代末兩岸開放交流自今,往來兩岸廟宇的宗教人流之多,絕對是數以百萬人次計。眼看賴當局將防宗教界與大陸交流當防賊一般對待,卻忘了柏林圍墻始終沒能阻防兩德人民渴望交流融合的歷史殷鑒,任何試圖阻擋如此沛然莫之能御的信仰洪流的手段,終歸徒勞無功。
賴當局當思堵不如疏,就讓雙方自由交流產生火花,讓兩岸彼此的政治優(yōu)越性、體制優(yōu)越性、文化優(yōu)越性通過交流讓民眾自行評斷優(yōu)劣,方能收兩邊民眾各自吸收對方優(yōu)點、反省自身缺點的交流效果。
兩岸宗教交流本應是民間信仰與文化互鑒的良好平臺,卻淪為賴當局“疑神疑鬼”、以恐懼治理的政治工具。真正的政治自信,不會是封鎖交流,不會是妖魔化大陸,更不會是用行政命令箝制信仰。而是放手讓民眾比較、選擇、判斷,這才是臺灣展現治理優(yōu)越性最佳的對策。(作者沈乃訓為島內自由撰稿人/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977696.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