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楊流昌)馬英九先生第四度率臺灣青年踏訪大陸,足跡遍及福建祖地、絲路古道,于海峽論壇共話桑麻,中原腹地禮敬伏羲。此行不僅是文化溯源之旅,更以行動詮釋“兩岸一中”的血脈紐帶——當馬英九站在敦煌莫高窟斑駁的壁畫前,臺灣青年觸摸著千年絲路的文明脈絡;當兩岸學子在伏羲廟的鼓樂聲中共同祭拜人文始祖,血脈相連的共鳴穿透海峽,中華文明的共同記憶正轉化為促進理解的現實力量。
回望歷史,綠營政要過往也有大陸行跡:陳水扁1991年以民意代表身份訪問北京,本可深化互信,卻在執(zhí)政后受制于政治短視,錯失推動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歷史機遇;蔡英文1998年隨海基會訪團參與兩岸會晤,技術性協(xié)商展現務實可能,執(zhí)政后卻因囿于政黨立場,最終選擇背離交流初心;賴清德2014年任臺南市長時赴滬推廣文化,可惜座談復旦時固守"自決"論調,將本可擴大的合作窗口變?yōu)檎涡銏觯瑘?zhí)政后更走向全面謀“獨”的不歸路。
歷史清晰表明,臺灣政要的登陸之旅,本可成為化解兩岸隔閡、增進瞭解的寶貴契機。但陳、蔡、賴等人在登上島內政治舞臺后,卻背離了這一初衷。他們的經歷顯示,若政治人物局限于意識形態(tài)窠臼,被政治私利遮蔽視野,便無法認知兩岸密切交流合作,對臺灣民生福祉的切實裨益。
馬英九此行以文化為錨,在中華文明的精神原鄉(xiāng)中重塑認同:在伏羲廟前,臺灣學子目睹兩岸同胞共祭人文始祖,感受到“血脈相連的安靜力量”;于莫高窟中,千年壁畫成為“打破時間藩籬的鑰匙”,青年驚嘆大陸對文化遺產的守護匠心;訪林則徐故居,“開眼看世界”的開拓精神與“民族正氣”的贊語,讓馬英九駐足良久、頷首深思。當馬英九在敦煌高聲宣示“中華文化早已深植臺灣人民DNA,任何清洗都不會成功”,直指賴清德“打掉雜質”的撕裂言論;當臺灣青年在黃河邊坦言“突然理解為何稱其為母親河”,文化認同已超越政治表述,成為最深沉的心靈契約。(來源:香港《大公報》)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977696.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