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開展“尋訪李林紅色足跡”系列活動——
跋山涉水,追尋英雄的足跡
■戴偉國 葉 琳
福建漳州,九龍江畔的水仙花謝了又開;山西朔州,洪濤山下的榆葉黃了又綠。塞外的黃土地永遠銘記著女英雄血灑疆場的壯烈場景,故鄉(xiāng)的石板巷始終回響著她少年時代的跫音。
今年4月26日,紀念李林烈士犧牲85周年活動在朔州市平魯區(qū)李林烈士陵園隆重舉行。同日,漳州市“尋訪李林紅色足跡”系列活動在漳州古城正式啟動。由媒體記者、黨史專家組成的尋訪團隊,從烈士故鄉(xiāng)漳州市薌城區(qū)出發(fā),前往廈門集美、上海、山西朔州等地,追尋李林的成長足跡。
仲夏時節(jié),漳州塔口庵靜靜沐浴在晨暉中,庵前古榕依然枝葉繁茂。“1915年寒冬,一名出生僅40天的女嬰被遺棄于此。僑眷陳茶抱養(yǎng)了她,取名‘翠英’?!瘪v足庵前空地,僑史專家鄭來發(fā)凝視著這座百年古剎,感慨萬千。這方天地,正是抗日女英雄李林人生征程的起點。
“姑姑14歲隨養(yǎng)母從印尼回國后,就住在這里?!备S李林侄女李舟玲的腳步,尋訪團隊走進漳州市龍海區(qū)石碼街道一條窄窄的石板巷。閩南風格的騎樓分列兩旁,其中的20號房屋就是李林養(yǎng)母陳茶的住所。當年,李林就是從這里出發(fā),赴廈門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的集美中學讀書。如今,這里即將改建為李林故居陳列館,通過聲光電技術打造的沉浸式場景,生動再現(xiàn)其生平事跡,不久后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對公眾開放。
“這張照片就是姑姑在那時候留下來的?!狈_一本舊相冊,李舟玲給筆者展示了一張李林中學時拍攝的照片。照片中的李林留著利落的短發(fā),眉宇間英氣十足。李舟玲說:“姑姑在廈門集美中學上學,周末回來常帶父親玩,教他識字、吹口琴。每次開學,父親總鬧著要跟她走……”李舟玲又捧出一個光潤的壽山石筆筒,背面刻著“李秀若用之,置于一九三一年二月”等字樣?!肮霉蒙翱釔圩x書,這個筆筒見證過她無數(shù)個挑燈夜讀的夜晚。父親臨終前將姑姑的筆筒和多年搜集到的剪報資料托付給我,希望我們永遠記得她?!崩钪哿峄貞浀馈?/p>
“李林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青年。在校期間,她愛好文學、體育和音樂……”在廈門集美中學南薰樓東側的李林園,教師蔡雯靜正向學生講述李林學姐的校園經(jīng)歷。這座由校友捐建的紀念園,是集美中學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場所。李林園旁,設有一間陳列館,展陳著李林從海外返回祖國時的護照、參加體育比賽的照片、畢業(yè)證書等物品,記錄了一位愛國女青年的青春年華。“李秀若在這里!”翻開泛黃的校史名冊,筆者找到了英雄的名字。
“造成(培養(yǎng))完全人格,使國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謂愛國矣。”上海愛國女中校史館內(nèi),校長吳俊杰輕撫保存完好的李林學籍卡,輕聲誦讀校訓。1935年春,李林在此立誓:“甘愿征戰(zhàn)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1936年西安事變后,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改名“李林”,奔赴抗日前線。
“李林犧牲后,鄉(xiāng)親們徒步五里外取來清水,含淚為其擦拭血跡,用白布莊重包裹遺體?!碧峒斑@段歷史,朔州市山陰縣郭家窯村的窯洞前,李林英雄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寶國語氣凝重。
八十五載光陰流轉,李林的精神火炬從未熄滅。李林街、李林中學、李林烈士陵園、李林事跡陳列館、李林園……英雄的名字因銘記而不朽。
在李林的故鄉(xiāng)漳州,古縣中學將李林事跡編入校本教材,設立專題陳列室;廈門集美中學特設“李林班”傳承紅色基因,還與李林中學、李林烈士陵園達成了共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協(xié)議。在李林戰(zhàn)斗過的山西朔州,李林的英勇事跡已成為李林中學“開學第一課”必講內(nèi)容,校史館內(nèi)提槍躍馬的李林雕像,讓路過的師生駐足瞻仰。
閩南師范大學薌濤劇社編劇吳浩宇,因與李林同日出生,視宣傳其事跡為使命。他創(chuàng)作的大型話劇《華僑抗日女英雄李林》,通過藝術再現(xiàn)李林教弟吹口琴的溫情、書寫抗日檄文的激昂、血戰(zhàn)蔭涼山的壯烈等經(jīng)典場景,已深入城鄉(xiāng)社區(qū)、校園軍營等巡演近百場。
隨著“尋訪李林紅色足跡”系列活動進入尾聲,尋訪團隊重返英雄的出生地漳州。那個帶著燦爛笑容堅定走向抗日戰(zhàn)場的華僑少女的身影,在大家的腦海中愈發(fā)清晰。
網(wǎng)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jīng)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jīng)緯網(wǎng)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977696.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