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 君
互聯(lián)網時代的視聽作品創(chuàng)作領域涌現(xiàn)出許多新表述,比如某部作品深耕某某“賽道”、某部作品“垂直”于某類觀眾等。這類表述意在說明,不同受眾群體之間差異很大,一部作品要想俘獲觀眾的心,必須瞄定相應的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創(chuàng)作、推廣,技術的發(fā)達則為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了諸多便利。這套邏輯頗有市場,不少視聽作品創(chuàng)作者深表認同,并以此指導創(chuàng)作實踐。
然而,許多創(chuàng)作于多年前的經典之作的出色表現(xiàn),似乎對上述看法構成了一定威脅。目前正在舉辦的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上,《秋菊打官司》等經典老片受到當代不同年齡段觀眾的熱情關注。今年2月,遲重瑞、六小齡童、馬德華、劉大剛等演員在某節(jié)目中演繹楊潔執(zhí)導版電視劇《西游記》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掀起一撥“回憶殺”,不少觀眾表示“音樂一響,DNA就動了”。從網絡平臺上的觀眾反饋來看,以這版《西游記》為代表的經典老劇不僅能夠引發(fā)集體共情,而且不斷吸引著當代年輕人成為其新粉絲。可以說,這些經典作品并不專門“垂直”于誰,而是已經成為不同受眾群體、不同代際的共同回憶。
平心而論,視聽作品的受眾會因年齡、生活經歷、知識結構等差異而存在不同的審美偏好,這種現(xiàn)象客觀存在并且十分正常。創(chuàng)作者對此給予重視、有所回應,讓作品重點“垂直”于某個特定“賽道”,無可厚非。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沒必要過于放大受眾間的差異。許多時候,對人之常情的感知、對樸素常識的認可、對真善美的向往、對人類崇高價值的追求,使得人們的審美共通性大于差異性。那些優(yōu)秀的作品能夠穿越數十載光陰成為幾代人普遍認可的經典,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應該意識到,所謂作品類型特色突出,必須在整體質量上乘、契合一般人常情常感的基礎上才能發(fā)揮優(yōu)勢。不能在較普泛的意義上成為觀眾普遍認可的好作品,也就談不到特別吸引某類觀眾。有些作品由于太過于迷信所謂“垂直”于某“賽道”,反而將以往同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經驗,異化為限制創(chuàng)新突破的牢籠,導致作品個性不足、新意匱乏,陷入同類型復制粘貼的泥淖,其思想內容甚至難以與多數觀眾順暢地交流對話,這樣的作品無論在藝術水準上還是市場效益上,往往不盡如人意。
有的創(chuàng)作者看似追求“小富即安”,實則自我畫地為牢,而有的創(chuàng)作者則竭盡當時的資源與技術條件,努力賦予作品打動廣泛受眾、直面歷史滌蕩的力量。時間已經給出過答案,希望能給當今創(chuàng)作者以啟示:好作品不必太“垂直”。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977696.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