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王墩墓出土的銅鼎 新華社發(fā)
本報訊 (記者張影)記者近日從國家文物局獲悉,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據介紹,槨室考古發(fā)掘有序推進。北、西部4個側室發(fā)掘完畢,東一室、南二室發(fā)掘工作正在進行中,提取各類文物3000多件(組),以及大量動植物遺存。北一、二室被盜擾嚴重,仍然提取出600余件(組)器物,多數(shù)為琴瑟等弦樂器,出土的編鐘架橫梁保存完整,上有懸孔14處,與追繳的青銅編鐘數(shù)量吻合。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盤、豆、鼓,玉璧、璜以及大量銅箭矢等。西一、二室遺物以漆木俑為主,還發(fā)現(xiàn)木車、樂器和少量遣策類竹簡。木俑有200多個個體,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態(tài),部分木俑佩木劍。東一室以青銅器為主,目前已提取青銅器150多件(組),器類有鼎、簋、簠、敦、鈁、壺、甗、豆、鑒、釜、盤、尊缶等,青銅禮器組合保存完整;與青銅器同出的還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質飲食宴享起居用具。
出土文物保護和多學科研究成效顯著。其中,通過跨學科、多平臺協(xié)作,研究團隊系統(tǒng)開展了動植物遺存鑒定、殘留物分析工作,動物骨骼遺存鑒定出黃牛、豬、狗等10多種動物,植物遺存則發(fā)現(xiàn)葫蘆、甜瓜、梅、栗等瓜果、堅果,粟、黍、水稻等農作物,花椒、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傳統(tǒng)中藥植物吳茱萸。
日前,安徽省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深入研究討論武王墩墓時代、性質與價值內涵。專家認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紋飾、組合等具有戰(zhàn)國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結合墓葬規(guī)模、結構、出土文字材料與文獻史料等綜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記·楚世家》記載的楚考烈王。
國家文物局表示,下一步,將繼續(xù)高標準推進武王墩墓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工作,及時通報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成果,回應社會關切。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977696.cn